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玉塘街道田寮社區光僑路公司智造產業園
今天我們知道,2001年發生了很多“大事件”:中國基本解決農村溫飽,“上合”組織成立,北京“申奧”成功,中國成功“入世”等等,但2001年全世界最大的“大事件”,卻是“美國911”。
“大事件”發生時,大部分人只是圍觀者,大概率不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會立刻受到影響。但對剛成立的公司技術來說,太平洋彼岸突發的這個事件,卻立刻成為“當頭一棒”。
- 1 -
當頭一棒
2001年7月2日,公司技術正式開業。
對初創公司來說,生存是第一要務。
因為之前開發磁頭自動化設備,和硬盤行業的各大企業都有密切聯系,所以成立之初,公司技術自動化業務自然是從硬盤行業切入,第一個客戶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外資企業,主要生產電腦硬盤的磁頭,在泰國、中國都設有工廠。
公司技術為這個客戶提供硬盤彈性臂的生產設備,例如彈性臂加載力調校機,彈性臂靜態姿態激光調校機等,都是微米級的精密自動化設備。通過做這些設備,公司技術打下了高精度和高品質基礎。
公司技術一邊為硬盤行業客戶定制自動化設備,一邊也開始以此為基礎,接觸多家美資客戶,力圖盡快拓展市場。但突然發生的“美國911”,讓所有努力成為泡影,正在接觸的項目不得不暫停或推遲。
剛剛成立71天的公司技術,就這樣遭遇了第一次危機,直接導致公司技術在很長時間里,自動化業務的客戶只有一家。
- 2 -
工房“自救”
公司技術成立時,注冊資金100萬美元,合人民幣約830萬元。
“我們花了大約一半的錢投資機加工設備,其中包括一臺OKUMA加工中心和一臺沙迪克慢走絲。彭總是第一任工模部經理,負責管理工房。”劉少明回憶說。
成立工房,是考慮到給客戶開發設備,很多時候需要定制零部件,但客戶出于保密考慮,不愿意讓第三方見到圖紙,所以公司技術就有必要自己加工零件。
“現實卻是,單靠自動化生意根本無法養活工房。”彭紹東說,“形勢所迫,我們就需要去外邊跑訂單。”
“那時跑市場主要靠朋友介紹,瞄準的是硬盤行業,而且主要找外資企業,比如日本的日立。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付款條件、誠信度相對都要好一些。”彭紹東回憶說,“2001年我35歲,人脈相對還不完善,所以市場做起來比較難。”
話雖如此,但彭紹東開發市場的能力,也由此展現出來。
“我帶著一名銷售員跑市場,我們接了很多硬盤小車訂單,就是把不銹鋼架子焊起來,再給它組裝起來,靠這個賺錢。”彭紹東說。
2001年,公司技術實現600萬元收入,機加工業務占到一半,公司技術有驚無險的度過了第一年。
- 3 -
“深圳第一”
“我們跑市場很拼。”回憶起創業初期的經歷,彭紹東感慨萬千。
2002年,為方便彭紹東跑市場,公司專門買了一輛小車,而這輛車,竟然還成為當年的“深圳第一”。
“那是一輛1.0排量的夏利車,沒有車廂,大概兩三萬塊錢。” 彭紹東回憶說,“辦牌照的時候,工作人員一看就笑了,說這肯定是深圳第一輛掛黑牌的夏利車。”
因為公司技術是外資企業,當時涉外車輛一律是黑色車牌。
“別的外資企業大概不會買夏利車。”彭紹東笑著說,“為了給公司省錢,個人也沒要求,能跑就行。”
開著這輛掛著黑色牌照的夏利車,彭紹東一年跑了超過11萬公里,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很多出租車一年的行駛里程。
“跑在高速上,每當后邊有人超車,或者迎面有車開過來,我都感覺自己的車要漂移了。”彭紹東說,“后來遇到雨天還特別容易熄火,經常冒著雨到處找人幫忙推車,所以還學會了一邊推車,一邊發動車。”
突發的美國911事件,讓自動化業務開拓受阻,工房不得不自我造血,卻也讓精機加業務成為獨立單元,逐漸發展為年收入上億元、在業內享有極好口碑的重要業務。
更重要的是,公司技術服務客戶、開拓市場的能力得到鍛煉,為企業日后不斷突破瓶頸,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剛剛從美國911的影響中緩過來,誰也想不到,短短2年后,又一只“黑天鵝”來襲。
請關注官網,留意下周系列連載第5期:
《SARS疫情、金融危機,一波剛平一波又起|公司技術20年(5/10)》。